栏目:深圳入户资讯 人气:0 日期:2023-07-22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积分入户/居转户 落户咨询
(深圳口述史|陈思平:推动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助力深圳医学学科破冰)
总第015期
口述时间:2021年10月19日
口述地点:深圳大学丽湖校区
采访撰稿:孙霞王博陈思平
陈思平
1948年12月生,江西丰城人。1966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7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至1989年作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个博士后,最早来到深圳高新企业完成博士后课题。现任深圳大学医学超声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深圳市政协副主席(不驻会)、深圳大学副校长等职务。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负责筹建深圳大学医学院,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并获发明专利30余项。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中国优秀博士后、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深圳市首届优秀专家等荣誉。
在深圳工作三十余年,从企业到学校,我见证和参与了深圳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历程,深感深圳是一片科研人员可以扎根成长的沃土,相信在这方沃土的滋养下,深圳会创造更多的科研奇迹。在高新科技的驱动下,深圳也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先行示范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壹】
如果在学校做研究,一般有了科研成果,发表完论文,可能也就结束了。但在深圳不一样,企业博士后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科研成果马上转化为生产力。
进入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实践课题的第一个博士后
1987年12月,我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成为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第一个博士后。那时候我国高档医疗器械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极昂贵,我博士课题是关于医学彩超的研究,目标是填补我国当时的空白,做出我国自己的彩超。所以博士后期间,我一直在找项目,想进一步深入研究我的博士课题。但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我博士后的科研经费只有2万元,很难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能不能去企业里面找资源。当时正好有机会到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科)调研,安科是中国科学院在深圳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其使命是研制、开发、生产国产医疗器械,替代进口产品,即"以产顶进",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彩超研发。公司当时派人到美国学习了两年,想合作做这个项目,但没有成功。于是就问我能不能加入他们的项目,在国内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后来我和安科及浙江大学商量,看博士后课题能不能在企业完成。浙大和安科都非常支持这个想法,这应该也是我们国家比较早的关于企业博士后的雏形。我进入安科,担任了彩超开发课题组的组长。那时候博士后来深圳的人很少,能够在企业完成博士后课题的人更少,所以有人说我是国内第一个企业博士后。这个创举是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历史机遇,也是深圳的创新发展理念给知识分子提供的机遇。深圳这种吸引外来人才,创新发展的强劲势头,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给有想法肯干事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天地。
"以产顶进"
主持研发我国第一台彩超机
1983年日本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超,1986年美国也研发出了彩超。博士后期间,我和课题组成员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在1989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台彩超的研发工作。这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研发出彩超的国家。
▲1989年,陈思平(右)与由他主持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彩超。
研发的过程很艰辛,那时候我们全部研发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周末也几乎不休息。当第一幅彩超图像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国家自己的彩超终于要在我们手里创造出来了。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有很高的门槛,彩超研发出来后,需要做临床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规定,彩超需要在3家三甲医院进行100例临床实验,才能投入生产。我们当时想在广州找一台进口彩超做对比实验,令人惊异的是,整个广州市竟没有一台彩超。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家医院,找到港商送的一台彩超,我们就用它来进行对照实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全国知名的心血管医院北京阜外医院进行临床实验,他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从此有了自己研发的彩超。一位著名超声医生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有了自己的彩超,我们等于多了一双眼睛,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同时我们超声医生的地位也提高了,因为心脏手术是否成功,要靠我们彩超检查说了算。
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其他电子仪器不同,要求很严格。除了100例临床实验之外,还要做很多专业测试。经过重重检验之后,才能获发许可证和注册证。因此,到了1990年,我国才正式宣布第一台彩超研发成功。
我国彩超从研发转变为产品后,国外进口彩超的价格一下子降低了三分之一。安科彩超占领了当时四分之一的国内市场,不少基层医院也用上了彩超。安科公司当时除了研发我国第一台彩超,还研发了我国第一台核磁共振,第一台PACS、螺旋CT等医学仪器,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国内不少知名医疗器械公司的高管、骨干,很多都有在安科工作的经历,所以人们称安科为"国内医疗器械的黄埔军校",它现在仍然是一家发展很好的高技术公司。
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彩超后,国家就将一些"九五""十五"攻关项目交给我们来做。我们又继续做了彩超第二代、第三代等提升工程。1992年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深圳在医疗器械科技领域一个很大的突破。
如果在学校做研究,一般有了科研成果,发表完论文,可能也就结束了。但在深圳不一样,企业博士后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科研成果马上转化为生产力。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后,公司领导极力挽留我留在公司工作。因为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正好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就留在安科继续工作,先是做部门经理,后来担任了公司总工程师。所以大家讲,我无意中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到企业完成博士后课题,第一个到深圳工作的博士后,第一个由国家人事局分配到基层高新技术企业的博士后。
【贰】
博士后工作站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企业博士后是科技成果快速转变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动建立深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1987年我进入安科做博士后课题,后来留在公司一直工作到2005年。这期间,我国科研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国家也开始重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和推广,在宝钢集团正式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后来通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际上,深圳探索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时间,比宝钢还要早。
作为第一届至第五届深圳市政协委员,我经常结合政协提案推动各项工作,例如当时提出了《关于各方面都来重视和支持我国第一个特区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推动深圳和我国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深圳以安科为样板,正式开展博士后工作,在全市有条件的企业,开始建立深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刚建设的时候,全市大概有十几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这也是深圳吸引人才的一种创新方式。记得有市领导曾经问过,每年给每位博士后补贴10万元行不行?那个年代10万块钱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那时候全市才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数量很少,所以算下来,一年也就只需200多万元。深圳高新技术政策再加上当时博士后享受全国最高薪资待遇的这种方式,深圳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成果丰硕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看似是个大工程,但其实就是把握两个重点工作:一是吸引人才,再一个就是造就人才。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吸引博士后来,还要加强校企合作,联合高校专业对口的教授,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共同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当时,我们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几所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安科成了一个人才汇集的地方,我在担任总工程师期间,也接待了很多来自国内各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来实习,这样就形成了产学研互动的良好氛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深圳的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果。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深圳已经有科研流动站15家,科研工作站(分站)128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55家,这其中90%的单位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七成。全市在站博士有4500多人,累计招收培养近1万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明确赋予深圳对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这就大大提升了我们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自主性。以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很复杂的流程,需要先报广东省批准,广东省再报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现在,深圳可以自己批准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我觉得中央给予我们很大期望。我们在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应该把这些政策用好,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效用,吸引更多人才来深圳,同时培养更多人才留在深圳。
【叁】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深圳大学医学院的建立,是深圳对重大民生和医疗事业的重要突破,对培养深圳本土医学人才和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2005年深圳大学换届,我担任了深圳大学副校长,我向校长和书记主动申请创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深圳大学很快同意。
中国有三个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分别是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深圳占了珠三角地区产量的80%以上,在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含金量最高。但深圳大学没有与此相关的专业,这在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很吃亏。
这个专业办起来后,需要结合深圳发展建立相关联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与教学研究。为此我们向全球招聘了不少人才。在各方面努力下,2007年深圳大学获批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点,200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2018年我们获批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后来又建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深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零起步,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全链条教学体系。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上百所大学学科评估中,这个学科已经排到了第15名,其发展速度在全国高校中较少见,可以说这是深圳大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但发展无止境,我们还要继续向高峰攀登。我经常以医学超声为例和我们同事共勉:医学超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有魅力的研究方向,我们要挖掘其物理本质,交融相关学科,聚焦最新技术,去冲击最迫切要解决的医学难题。后来这段话被同事贴在实验室墙上,时刻激励我们。
深圳终于有了第一个医学院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办成功基础上,学校又让我分管负责创办深圳大学医学院。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加快深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中就提出了建立深圳医学院的建议。我也和委员们提交了《关于深圳大学设立医药学院》的联合提案。建议提出,经济特区一定要有全国知名一流医院,一流医院往往是一流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建议将深圳大学医学院作为深圳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2007年底,市政府通过了深圳大学医学院筹建方案,初期拨款30亿元,增拨西丽片区1.7平方公里土地为深圳大学新校区,主要用于医学院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建设。2009年9月1日,深圳大学医学院正式建立,当时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2019年9月10日,第35届教师节,深圳大学授予陈思平(右)等3人"杰出贡献奖"。
创办深大医学院的时候,深圳市常住人口已接近900万,像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大学里面没有医学院的很少见。加之深圳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很好,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深圳市下决心在深圳大学创办一所医学院是多么重要。但那时获批医学院非常困难,需要卫生部和教育部同时下文。2007年,全国当时有7所学校同时申报创办医学院,但都没有获批。到了第二年,也只有深圳大学医学院获批。我们申报理由主要包括,全国人口超千万(实际管理人口)的大城市,唯有深圳没有医学院;深圳医院的人才都从外地招来,没有本土培养的专业医务人员;深圳非常需要一所医学院,来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医学院建立之后,临床医学专业这个专业当时创办的时候也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因为缺少设备,而且还没有标本,当时还有人提议,说要不就去香港上临床解剖课,香港那边也同意了,我们还去做了考察。但总觉得这不是很好的办法,因为来往交通等问题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自己办,而且要办就要办成最好的。后来我们和深圳红十字会合作,克服了各种困难。我们办起了自己的临床解剖实验室之后,香港那边的医院来参观,都觉得我们办得很好。
【肆】
科技的核心是人才,我们只有构建好的平台,才能持续不断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吸引人才
人才是办学和做科研的核心。我们在创办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年青的人才,特别是怎样从全球招募人才来深圳工作。这就必须有很好的平台,也就是得先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那应该怎么种这棵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除了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外,我们还必须有更高的平台。因此,我们先后建立了国家级医学超声国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医学超声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对全国几十家企业开放,他们都可以申请到这边来做实验,全国做医学超声的企业很多都用过这个平台。我们还和他们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制定行业国家标准等。目前,这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制定了两项医学超声标准,正在研究制定国际标准。
平台建起来之后,吸引了很多人才来。现在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有很多科研骨干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从创立之初的"光杆司令",到现在教授有近20位,50多位专职老师,每年研究生招生120多人,100个本科生,10~20个博士生,还有很多博士后。
▲1992年,陈思平第二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我们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每年大概会承担国家级、省级等项目20多项。每个年轻老师手头基本上都有一个国家基金的课题。我们还和企业、医院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这样高校老师深入企业内部,既可以指导博士后,又可以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加大本土科研人才培养力度
我觉得深圳除了引进人才之外,还必须要加大力度培养人才。要着眼于自己已有的基础,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怎么用好人才方面下功夫。比如大学有很多人才,光让他们待在学校不行,必须要让他们和高新技术企业相结合。
结合不一定要去办公司,可以结合所教的专业建立探索、贡献创意和想法的平台。我国医疗器械管理改革后和其他的产业有所不同,它实行的是两段管理法,即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第一段叫注册制。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不一定非要制造出来,做产品你做不过公司的。可以做出原理样机,先注册成产品,再将此转让给企业,去获得生产许可证,这就是第二段。这样你就可腾出精力组织更多的人才做下一步探索。
高校教育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这两者比较起来,就目前发展而言,应用研究对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更重要。所以我们可以鼓励高校老师和企业合作,带学生创办一些小型的类似孵化器一类的平台。另外,就是要鼓励一些已退休的老师,让他们进到企业做顾问,发挥余热继续贡献科研力量。
深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些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生态。以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为例,我们想做一款产品,在不超过10公里的范围内,就可以找到产业链,所有配套产品都能解决。所以说,在深圳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很容易落地实现。众所周知,深圳并没有像其他大城市那样高校云集,但其科研水平一直领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我们除了吸引更多高校来深圳落户之外,还要持续推动高校产学研更好结合。
从企业到学校,我在深圳已工作三十余年。未来,我相信深圳一定会创造更多的科研奇迹。在高新科技的驱动下,深圳也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先行示范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出品:深圳市政协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林洁
策划:乔恒利
监制:尹昌龙王蕾叶晓滨
顾问:黄玲
统筹:林航赵青陈莉
执行:王硕成功郑舒琪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